2002年的影评

    翻信箱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发给那个孩子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了,也忘记标题了。原文应该在西祠里发过,不过现在大抵是不知道还有没有了,世事无常。     原本是看了别人写的关于偷妻的影评,想到的一些很喜欢亚洲电影,台湾、伊朗、越南、印度等等这些地方,可能是因为文化的类似,能找到很大的共同点。看杨德昌,侯孝闲的电影很多时候就会发现片中很多场景好象梦中有过,其实是童年记忆的延续。确实经历或者在生命中的某个片段里出现。 
        越南电影手法和风格很多地方在学习欧洲电影,尤其是法国电影,从陈英雄的许多作品可以看出。但与法国电影不同的是,他在揭示暴露他所厌恶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后,给人们留下的是希望,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以越南为题材或者越南电影结局都是温暖舒适的。比如安冬尼奥尼的《忘情季节》,影片结尾那段,女主角穿着车夫给她买的白色连衣裙站在落满红花的长街上,抬头面对天空,像是在拥抱什么的样子,大抵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而欧洲电影更多的是给人以绝望,恐惧,对一切的悲观。黑暗且压抑。 
        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是个小村落,在某个圈子里,因为一些梦想的聚集而闻名,虽然现在过往的那些梦想追求因为现实的逼迫而离开。但存在本身所遗留的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或者或村落本身一直就保留着中国村庄的某些风格。 
        还是夏夜的时候,深夜回家。长街,暗黄的灯光,路边就是田地,路角处摆着一张台球桌,上吊一盏只发出昏黄灯光的白芷灯,几个村民若有若无的游戏着,如果你看过那部《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你就会对我所描述的这段场景很熟悉,或者大多数男孩子,不论从哪个年龄走来的都会对这段曾经的场景熟悉或者看似熟悉。也因为这些积累,到影片最后,你才会在小四捅死小明的瞬间,有心被撕裂的感觉;才会在小四在警局死死抱住椅子不放说“她是我的,你们谁也带不走她”的时候,有绝望的感觉;才会在司令的儿子在母亲大闹警局后,掩面痛哭发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的时候,有莫名的压抑。 
         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当别人说你的生活像场电影的时候,那是因为电影原本就是放大了的生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